有三十多万的人口,城邑却是只有两座,可以想象“邦”会有多少。
不过,智瑶不是让谁胡乱选个地方建立村庄,一样是进行了很有秩序的安排。
他根据可用耕地的多寡,安置了相应的劳动力,充分利用起了人力,又不至于使某地过于荒废。
要说有什么问题的话,大概只剩下人口膨胀后的麻烦,届时能不能再将人口分散将成为关键。
春秋时代的“邦”就是村落,只是智瑶往集体农庄的趋势发展了。
集体农庄这种玩意当然只适合特殊时期,用好了就是将劳动力往更可控的方向发展,轮到不再和适宜就是阻碍社会往更先进的等级进阶。
等待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智瑶会在新开垦的区域再大肆搞集体农庄,什么时候集体农庄会消失,取决于土地的开垦进度,最后就是爵位制度什么时候实施了。
没错,智瑶后面会大肆地赏赐土地,不是一大片地奖赏给某个家族,其实就是一小块一小块赏赐给立功的个人。
类似的制度其实是赵鞅作为先驱者,后来被商鞅等等法家借鉴,由于商鞅太过出名,并且秦国被改造得很成功的关系,搞得其余变法者的成果被忽视了而已。
总的来说,智氏核心利益东移已经成为既定事实,魏氏和韩氏对智氏核心利益东移很乐见其成,认定向东转移的智氏跟他们几近不存在利益冲突点,能够更友好地进行相处。
相反,韩氏跟智氏置换封地,不独是直面秦国,同时也因为跟魏氏封地变得更加犬牙交错,导致韩氏和魏氏不得不密切注意对方的动向。
这个是邻居之间的提防心理在作祟,何况魏氏在晋国西部的封地不少,两个卿位家族挤在西边,地盘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状,不可能没有利益冲突的。
后面,智申自己到处溜达……,啊,不,是尽责地巡视家族的产业,智瑶则是留在“邺”城就地监督各种特殊人才的进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