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我做许仙的日子 第371章 、阴损的阳谋

永久网址,请牢记!

这些老将们顾惜着战场之谊,有心保下自己老战友,老上司的儿子们。()请使用访问本站。

不错,就是儿子们。这些老将没—个是蠢人,看朱允文与齐黄几人的削藩策,便明白他们这样搞下去,老朱儿子们即便有命在,也会让他们搞成了白痴。这—点绝对是真的,后来朱棣坐了那位子,照方抓药,今后大明的王爷们,—个个当猪养,一个个养成了猪。

然而,这时候老将们只看到朱允文在搞,而且还搞死了一个。自然有心阻止更多的惨剧发生。

只不过,看历史都知黄子澄、齐泰、方孝儒是什么人了。

建文帝即位以后,他对这几位儒家师傅言听计从,发起了一些政治上和制度上的改革,看来其意图是大大背离了太祖高皇帝所做的安排。1380年因裁撤中书省而使中央一些行政机关被取消,它们在现在已部分地有所恢复;制度被修改,以加强文职行政功能和减轻政府的**作风。

为了贯彻这些改革,皇帝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都提升为行政负责官员。1380年裁掉中书省以后,明太祖曾经决定,国家一切事务都必须由他一人作为行政首脑来裁决。因此之故,翰林学士们和六部尚书只有建议权和在政府中执行命令之权。当新皇帝召集这三位士大夫来“参国政”时,这种局面就结束了。如果这些重建活动或多或少地不是虚构的话,这些皇帝的顾问们就不是只领干薪了,而是实际地在管理政府。这样做就大大地离开了第一位皇帝所定下的制度,因为皇帝的顾问们现在被置于在六部之上施政的地位。他们现在又制定政策,又执行政策。极像从前某些王朝中的丞相的所作所为;他们仅仅缺少丞相的头衔。没有这个头衔只是形式上尊重明太祖的《祖训录》,因为《祖训录》是严格禁止任命丞相的。

这是文官改革,与勋贵无关,勋贵们都是武官,但是很快1398年末。新皇帝听了方孝孺的话把六部尚书从二品提到了一品,又在尚书和侍郎之间加了一个侍中之职。这种制度上的改变把六部尚书提到了与都司同级的地位;自从废除丞相之后都司比任何文官的品级都高。因此,在他有意识地把政府牢牢控制在文官手中时,六部尚书的地位和权威提高了,但是建文帝没有其祖父那样的雄才大略,导致无法对抗文官集团。只是对几位大儒言听计从,导致朝堂之上文官独大,武将地位低下。

武将地位低下,对战争伤害有多大,就不用说了。在加上朱允文根本不听从勋贵门的意见。而且齐黄二人在拒绝了勋贵们的提议,强调必须按朝廷的意见来。忽悠走勋贵们,他们又功手了。

在政府官署的大小和数目方面以及在一整套官员的设置上,也都有了改变。户部和刑部的所属司从12个减为4个;都察院中的两个都御史合并成了一个;同时,国子监和翰林院的各项职责和人员编制大为提高和扩大。这最后两项改革表明,重点放在儒家教育上和翰林学士在政府中的顾问作用的加强上。在詹事府也设立了某些新职位,使翰林学士在教育和训练太子及诸年幼王子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官此举意图使得以后的帝王更加听从文官的话。

这一下。可是真的惹恼勋贵们了。

怎么着?你们影响一代皇帝还不行,这是要打所有大明皇帝的主意了。那么到时候这天下还是老朱家的天下吗?

于是乎,燕王说,对建文的顾问们发动的惩罚性战役是忠于王朝的行动。

而一应勋贵也便开始与藩王们的暗通曲款,即便许仙把他们送上了战场,看好他们的后勤,不让朱允文撤换他们,也只是有胜有负。

说他们是围剿朱棣,不如说他们是在做运输大队长。只要有机会,他们便会给打的半残的燕军输血。

打到后来。许仙也看出来了,知道他们实在没有真心剿杀燕王的心愿。但是这能怪他们吗?

对六部及其下属司的组织所作的各种改动中,对官员和皇帝侍从的头衔所作的变动,以及对南京各官署的名称所作的改革,都是本诸古代的《周礼》行事的。()这些变易不单是象征性地恢复古代的模式。也不像朱棣和他的历史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任意变更祖制。它们都是有目的的变革,意在搞一套新的建制,使权力归到皇帝信任的顾问的名下,加强文官之治,以削弱将军们和皇子们的权势。为了贯彻他们设计出来的这些政策,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都被擢升,握有空前大权,这就大大地背离了明太祖所定下的制度的模式。他们在国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简直就是皇帝的化身。他们即使不对内战负主要的责任,也要负直接的责任,因为他们对朝廷的控制和他们正在推行的变革,不要说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帝王,就是任何人都不会允许有人翻负自己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