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此之后,便是打桩这项耗时颇久耗费极大的工程了,这无疑是在这块土地建造河港过程中最艰难的一环。
此时,冶造局在城外的地炉已建造完工,郎官荀歆从户部辖的仓部这个渠道,得到了大批滞销的铜矿。据说这批铜矿原本是户部为了增铸钱币所预备的存货,但如今经过冶造局的交涉,这些铜矿被运到冶造局在城外的地炉内,被熔炼成了一根根需要成人环抱的铜柱。
在熔炼过程中,冶造局的工匠们借鉴了楚国的冶铜工艺,毕竟博浪沙是一片潮湿之地,而纯铜在潮湿环境极易氧化,为了尽可能地使这些铜柱的寿命更久,至少超过百年,赵弘润不得将防止铜柱氧化腐朽的难题丢给了冶造局的工匠们。
不得不说。在当代工艺的大环境,如何延缓甚至是防止铜在潮湿环境中氧化,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不过相比较而言。还是如何打造相应长度的铜柱这个问题更加困难。
要知道,博浪沙的沼泽地,底部并非平整一块,有的地方陷得深有的陷地浅,因此,使得熔炼铜柱变得极其困难。
这个难题,哪怕是到最终也没能想出最佳的办法,冶造局的工匠们只能选择借鉴楚国熔接铜的工艺,对那些陷落较深高度不够的铜柱采取顶部熔接。
大时代的工艺水平限制。使得冶造局只能采取这种最笨的办法。
但不管怎样,博浪沙工程总算是步上正轨了。
而这个时候。赵弘润则带着王甫等冶造局的官员与工匠们,来到了位处于大梁南侧的祥福港。
祥福港也是赵弘润设想蓝图中的重要港口。它与博浪沙的区别仅在于面向的水域不同。
倘若说博浪沙河港的面向水域主要是大河(黄河),那么祥福港,它则面向颍水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