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下各部门领导也纷纷点头称是……不过尔尔。
两广州总督杜允和微微笑道:“不过,他们倒也是手巧……竟然造得出银镜来……那玻璃之物也是不错,比红毛蕃物件好上许多……”
广州巡府孙大年悠悠地说:“如果那些化外之人,可以接受我大明教化,广州之地倒也可允他们搬来……”
广州布政司王仁点头同意,说道:“如果他们能将作坊搬来,我等还可行他们一些方便……上天自有好生之德,不必让化外之人那蛮荒之地展转受苦……”
闻弦知雅意……大家一片称道。
那个幕僚面色恭谨如常,但是心中微微一笑……他当然知道知道如何把重点转移到这些官老爷们看重地方了。
除了两广州总督杜允和是真心不经商外,他们哪一位老爷手下不是有若干产业?
当然,他作为前后两任两广总督首席幕僚,这广州城里是土生土长之人,也是有一点点产业,不过那是不值一提……
大明成化、弘治以后,由于商品活动活跃,流通和销售中产生高额商业利润,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都参与到经商营利洪流中去。
明初,国家曾有令禁止宗室、勋旧经商货殖。
但到大明中叶以后,宗室“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如楚王府所地,通衢绸帛店“俱系宗室”所有;宦官则帮助皇室经营珠宝、绸缎、古玩等物,其店贵称“皇店”,甚至连正德皇帝也亲自开设酒馆——当然其中玩成分居多,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开设商业店铺吸引力;首辅高官如严嵩家里开设店号,徐阶“自废退以来大治产业……越数千里开铺店于京师”,这是上层。
中下层,不少庶民地主离乡进城经营买卖;种田赋重,许多农民也改做商贩或小本经营小摊铺;军人则离岗开店设肆当了业主,自由职业者如和尚也开设“酱食店”、道士创办“线米铺”……这类情形虽前代亦有其例,但都不如明中叶以后那样普遍和有那样多人投入。
尤其是,这样社会大环境中,文人学士价值观念,如四民、义利、贾道、治生观等发生根本性变化,原来不齿言利、不屑商贾士大夫,当然包括其家庭成员,也进入经商队伍,晚明社会“弃儒服贾”、“弃文从商”已蔚然成风。不管是什么样人,只要你挣到了钱,你就是好样,就会受人尊敬------
明中叶士大夫文字记载中,汉唐集团查到过大量关于“弃儒就贾”实例。
历史有时候总是惊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