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会发现明代部队十分机械化------一个5人营有:1骑兵36步兵4炮兵”
然后文科生往往会追问一句:为什么这样部队会打败仗呢?
后解释说因为火器平时到不了士兵手中,打战时武将要靠贿赂才能得到好火器用,等等。
后居然得出这样结论:明军火器战力低下原因,主要是因为政治**,及重文轻武之故,把原因加到了体制身上了。
然后爽歪歪地得到一个结论:中**事科技衰弱原因,主要是因为政治**,及重文轻武之故。
这里是不对滴,我文科同学,技术层面上,体制问题是个宏观问题,具体到实际问题,我们要微观处理。
我们不能没有任何技术参数,没有战果分析,列一堆数目便敢大言欺人,腆着脸往“机械化”上靠。明人这种装备是不好使滴。
我们来做个分析,战场上,敌人部队向我发起冲锋,距离是5米。为什么说5米,因为明朝军队单兵火器,远就是5米。那么从5米外到短兵相接,这段时间,火枪可以发射几次?以单发火器计,依当时装药速度,对骑兵可以齐射一轮多一点,对步兵是三轮半,不保证精度,杀伤力有限,都射不透一指厚纸甲。
没办法,火药爆燃速度直接决定子弹动能,这个时候什么体制也没用。
还用我多说什么吗?这个时期硫和硝提纯能力差,
木炭精细化差,比例配比不正确……
当然,明军部队也装备了很多“多管连发”单兵火器,但这与我们今天所说“连发”是两码事,技术上也不具备可传递性。
简单说,“多管连发”是将装好药枪管捆成一束,顺次点燃,以牺牲精度与射程代价来求得发射效率提高,这是一个民族机加工技术上面不过关而做出小聪明式选择,是一种妥协
不过还是那句话,战果是评价兵器装备优劣好标准,既然打不过骑射部队,那“聪明”得也有限。
总体来说,就明军大量装备火器来说,从依靠材料弹射力量到利用火药爆炸来形成推动力,是一个进步,但这不是决定性进步,只是方向正确。道路还非常漫长。
近代欧洲火器运用上就经过多次反复。
刚大规模装备火枪时,出现了火枪队单行横列阵型,意发挥火力覆盖性。
但实战检验后,又不得不回复到方阵阵型,前面又加上了保护作用长矛兵。
后来能够将火枪队战力提高到野战中不需依靠冷兵器部队支援,可以独力对抗骑兵冲锋,关键还于连发装置与膛线出现。这二者提高了火枪发射效率、射程与精度,它出现与子弹产生,枪械铸造工艺提高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