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这次还是不随父亲去了,哥哥去就行。我才疏学浅,恐怕去了也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倒不如在家继续苦读三年,等做好准备了,参加下次的考试吧!”
苏洵有些生气,之前就告诉过他们这次机会千载难逢,“你也要学你哥哥,又要闹什么?”
“孩儿不敢,我说的是真心话。我只是觉得凭借父亲的才学都几次未中,我这个做儿子的怎么会超越父亲,再说了,以哥哥的才学肯定能名噪京城,定能为父亲和苏家争光。”
苏辙这话确实说得很谦虚,不过在苏父听来却很不是滋味。
他27岁开始发奋读书,不管他多么努力都无法高中,科举考试一次又一次伤害了他的内心。
这倒不是因为苏洵才疏学浅,更不是因为他的实力不够。
只是当时的北宋文坛流行太学体,这种文风有一个特点,专门不写人话。
明明简单的道理却要用十分生涩难懂的语言去表达,而苏洵又十分厌恶这种文风。
他写的文章语言犀利简洁,字字珠玑,既古朴又生动,妙语连珠。
不过在他去参加的科考中,主考官都偏爱太学体,他的文章自然不受待见。
要不是在一年之前朝堂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这次科举考试苏家绝对不会有人高中。
一年前。
汴京皇宫文德殿内,一位长相俊俏的男人倚靠在龙椅之上。
“大家都不要争论了。”
他说话的语气十分随和,要不是他身穿一袭龙袍,恐怕不会有人觉得他就是大宋第四位皇帝赵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