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我在三国逆转乾坤 第109章 受尽苦难的异族

原来其中一方乃后世闻名遐迩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而另一方则是当世声望犹在其上的征南大将军、荆州牧夏侯尚之子夏侯玄。夏侯尚虽然勉强可以称得上文武双全——毕竟他与曹丕交情匪浅,故此声誉得以维系。然而,他的这位公子确乎是个英勇出众的人物。

在论道中,夏侯玄畅谈军中选拔修士将领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先知中正之权等议题,这些话题转译至刘禅耳中,让他听得饶有兴趣。然而最终的胜负结果,似乎是以夏侯玄的败北告终。至于失败原因,刘禅一时未能参透其中奥秘……

在这场激烈的辩道之中,魏晋的玄奥之道逐渐明晰于刘禅心中。“此等争论,不过是空洞的唇舌之战罢了!”刘禅暗自思量,对于这玄奥之学,并未深感认同。

这玄学并非后世所认知的神鬼妖魔之道,而是源自《道德经》中所述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至高智慧。须知,这股风尚最初由荆洲牧刘景升在乱世之中兴起,因儒道凋零,此类玄妙之谈已不再适应时局所需。

随后,曹孟德亦崇尚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使得百家思想再度兴盛。连兵法、儒家等显赫学派亦默示接纳,即便此时世间早已失去了先秦时期的文化底蕴与才俊辈出之况,但仍不乏杰出人物崭露头角。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终在这股潮流中脱颖而出的并非墨家的兼爱非攻,儒家的仁政,或是法家的革新理念,反而是道家学派得以壮大,或许名家的思想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名家则仅存诡辩一脉,再加以佛教的融入,三者合流,终使道家与儒家等诸多学派融合为一门被称为玄学的大学问。《道德经》、《庄子》及《周易》,便构成了玄学的三大支柱。刘禅此前仅耳闻其声,今日亲聆之下,不禁为之头皮发麻。

“我怎觉幼时居荆州,彼处士人坐而论道,纵谈天地,却与此风马牛不相及呢!”直至众人寻得休憩之处,刘禅方低声嘀咕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