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上,到处都是绝望的求援声,扶桑军人不可能再保留几支精锐部队在后方留守。大批的士兵被编入预备队,投入到前线的人肉磨盘之内,负责后方防御的,就注定是战斗力比之预备役还多有不如的弱兵。
所有辎重兵都被动员起来,组成了特设大队。这些士兵中既有扶桑人,也有自大员及高丽招募的归化兵。战斗力,在扶桑队伍里只能算末流,甚至于统计伤亡时,他们不列入计算范围。
这也导致了未来,中国与扶桑两国军事爱好者,对于扶桑与中国作战期间,死伤与斩获数字的严重分歧。实在是两者对于阵亡定义,以及本国士兵的定位,存在较大区别。
这些士兵在战场上,没有太大作用,忠诚度也很可疑。用来守卫后方,只能算是无奈之举。好在正面战场上,两支军队加起来的数字,已经到了一个恐怖的级别,不大可能有成建制部队从后方杀出。侥幸流窜的散兵游勇,又或者是义勇民兵,这些部队总还是能应付。
后方的防线,并没有修筑拒马或是胸墙等防御设施,指挥部有过类似的命令下达,但是很快又收回了。这并非是狂妄所导致的乱命,而是权衡得失之后,做出的最为妥当处置。如果在后方修筑了工事,那么一旦战事不利,撤退时,这些工事或是障碍物,将成为迟滞自己部队脚步的罪魁祸首。
在鲁军的真正实力展现之后,神尾光造就已经做好撤退的准备,是以,后方并没有进行土木作业,这一点也为后来不少战争研究者所诟病。可易地而处,如果批评者置于神尾的位置,也很难下达修筑的命令。毕竟,神尾对己军的情形心知肚明,保证后路畅通是无法宣诸于口,却是各位大佬都默认的首要选项。
为了保证部队不因为怯懦而哗变,对于后卫部队,并没有透露太多信息。在给予了允许战后乱捕,战利品私人拥有等一系列优惠条件后,这支部队的忠诚度,也可以得到保证。至少,在用兵的层面看来,这样的安排并没有太多问题。
进入山东的部队,大多报着发财的目的,即使战利品分配上只能分些残羹剩饭,这些士兵大多还是抱着发财梦。对于动辄殴打辱骂自己的上级及战友,他们并没有怨念,反倒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扶桑人既然优秀,那对自己的暴虐就是应该。将来,只要能在山东人身上找回场子,就可以获得心理平衡。
虽然承担保护辎重及运输的责任,这些士兵的伙食,却是全军最差的一部分。由于并非战斗部队,食物配给上,只有最低的一档。周而复始的重体力劳动,加上不能果腹的食物,让这些辎重兵的精神和身体,都处于非常衰弱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