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正月,馒头坡的地全都平整好了,那池塘也挖好了,气温一天比一天高起来,春天来了!
山上的雪全化了,馒头坡下小池塘里的水积得满满的;树枝上不知不觉中冒出了新芽,大地渐渐铺上了绿色。
今年立春日是正月初二,这一天是大晴天。“立春晴一日,耕田不需力”,种了一辈子地的李万全这段时间常拿这句话挂在嘴边,今年置了十亩地的他早就摩拳擦掌,准备今年大干一场了。
“一头骡子半边家”,这句老话确实有道理。马骡一天吃饲草饲料三十斤左右,这几个月以来,李家积下的堆肥像一座小山。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李万全现在一年只种一季玉米,主要是因为地里肥料不够,如果在秋冬天轮种小麦,地力不够的话会两样都低产,得不偿失。
民国时期没有化肥,种庄稼使用的都是农家肥,农家肥最主要的是用人畜粪便混合树叶、杂草、秸秆、泥炭、垃圾堆积腐熟而成。
堆肥体积庞大,要运到地里还真不容易。一般农家用两个粪筐装满堆肥放在独轮车上,用独轮车运到田间地头。独轮车车轮车轴都是木制,加上沉重的肥料,一个人很难顺利地把肥料运走,所以一到春天送肥的季节,家里男女老少齐上阵,女人孩子在前面用绳拉,后面男子汉手握车把往前推,很是辛苦。
李青林家的青骡子此时派上了大用场,虽然青骡子现在只能干轻活,但就是这轻活也让李家省了不少力气。李万全把那辆破旧大车修了修,让青骡子拉肥料到地里。虽然青骡子现在还不能出全力,一趟只能拉个五六百斤,但和以前人力运肥相比,现在是既快又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