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高科技军阀 第0617章 罗布泊里的奇异闪光

因为她即将亲眼见证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

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制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并准备在今天进行爆炸试验,这颗原子弹是内爆式炸弹,裂变材料为钚。

早在1941年4月,中国核计划工程人员就讨论了原子弹的两种爆炸方式:比较简单的方式是直接把一块裂变物质射到另外一块中,从而在瞬间达到临界质量,这个速度要非常快,快到100万分之1秒的程度,否则在绝大多数裂变物质产生反应前,就可能发生小规模爆炸(即所谓的“噗嗤”),浪费掉其余的装药。为研究这种精密的引爆结构,中国核计划投入了30多名专家级工程师和3年的精力,直到1944年5月才研制成功。

亲身参加中国核计划的钱文长博士提出了另一种方法:把普通烈性炸药的爆炸向内导到一定质量的裂变物质上,将其挤成非常致密的状态。由于裂变物质的临界质量与其密度平方的倒数近似成正比,因此密度越大,临界质量越小,这样,处于亚临界状态的裂变物质将被压缩达到临界状态,从而引发链式反应。

中国核计划人员在1943年底发现,根据当时的技术水平,在枪式原子弹里不能很安全地使用钚,因为金属钚中含有另外一种同位素钚240,后者有很高的中子自发射率,临界质量很低,因此钚对提前点火非常敏感,极易造成哑弹。内爆式原子弹的缺点是引爆器电池使用寿命只有几天,需要经常更换,而更换时需要拆下大部分零件,这个问题在最初没有得到解决。后来还是根据杨朔铭的“天才创意”,才得到了最终解决。

中国核计划的科学家还讨论过第三种爆炸理论,即1922年就被发现的核聚变效应。1942年5月杨朔铭要求他手下的科学家对这种爆炸方式进行可行性研究,但是经过仔细讨论,科学家们认为任何这种超级炸弹都要有裂变武器发出的高热才能爆炸,所以把研究核聚变的优先度排在了原子弹研究之后。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核聚变炸弹在理论上具有非常大的军事潜力,中国军方又舍不得在战时将其完全抛弃,于是授权科学家们对此继续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