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铭有些奇怪地看着这位略显忧郁的北洋军官,没有再问。
在和江西的大族石桥傅家结为合作伙伴之后,杨朔铭了解到傅家的族长傅孝文有一个弟弟傅孝安一直在北方担任军职,便要傅家帮他联系,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提供帮助(这一次北上抗敌,杨朔铭也得到了傅家的全力支持)。在取得联系之后,傅孝安便成了杨朔铭在北京的联络人,这一次杨朔铭来到他并不熟悉的北京,多亏了有傅孝安在,他才得以迅速和北京军界的大员们搭上了线。
但对于杨朔铭来说,这位傅孝安其实也是个颇有些神秘色彩的人物。
傅孝安12岁投考北洋陆军学堂,1900年初到德国柏林陆军大学留学,主修步兵科,1902年在学业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便提前回国,在老家拉走了200多名青年人,他带走的这些年轻子弟全都是在家塾里肄业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旁支的亲族,而他带着他们北上要做什么,却谁也不知道。
在现在这样一个民众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的时代,想要在直系、旁系的年轻子弟当中,集中这么多“知识青年”。哪怕傅家有“诗书传家”的传统,而且男丁一向比较兴旺,这也是近乎伤筋动骨的大行动。而此后他和他带走的这些人全都再没有回家。
在辛亥革命期间,傅孝安作为唐绍仪的随员之一,还曾参加了南北和谈,之后便一直在北京任职,从此再未返乡。
对于傅孝安当年带领族人北上的往事,傅家人一直讳莫如深,曾经一度让杨朔铭感到非常迷惑。杨朔铭后来了解到,明末清初之时,傅家的大本营原来在山东莱阳,清军入关之时,傅家曾派出三千人的家军北上保卫北京。熟知历史的他由此隐约的猜到了傅孝安当年带领族人北上的目的,但现在的他,还无法证实自己的想法。
但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这次抗击日寇的战争中,又多了一个可靠的战友。
“你们傅家的民团一共来了一千二百人,有三百人用的都是‘五十响’,他们都在我那里轮训过,战斗力不比正规军差。”杨朔铭接着说道,“你署理的那个北洋第五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