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游牧民族没有足够的草料,刚好冬天又是特别漫长的话,游牧民族的马牛羊都会大量的死亡。这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在明朝,却禁止这样做。因为,朝廷认为,这样做,会激发游牧民族的愤怒,引来他们的攻击。
好像卡龙山烽火墩这样,鞑子就从他们的眼皮底下路过,却没有得到主动迎战的命令。主要的理由,是上头的各位大佬,觉得烽火墩要是主动迎战的话,会遭受鞑子的破坏。一旦被损坏,又要重修。修建烽火墩的费用很贵,还不如什么事都不做,将烽火墩保存下来。明昊的禁忌,就是从这里来的。
明昊有一些血性,这是好事。和一般的明军军官相比,他还没有完全沉沦。但是,他受到传统官军的思想影响,还是很深。这个传统思想,就是明哲保身,绝不给自己添麻烦。明知道是正确的事情,就是因为没有得到上头的允许,就不去做。又或者是,某件事情,要是做了,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利,那也不要去做。
造成明昊如此性格的原因很多,屡屡遭受打击,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一刀杀了刘国辉,隐隐间还有一些棱角。只是,这个棱角,估计也很快就被磨平了。年轻时候的明昊未必就是这样的。谁年轻的时候,能够忍受得了鞑子从自己的眼皮底下经过,自己却不敢还手的场面?反正,他徐兴夏是肯定无法忍受的。
明朝给后世的整体形象,就是太保守了。这个从南向北一统天下的王朝,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好像是小脚女人一样,轻盈是轻盈了,脚步却总是迈不开的。从明成祖朱棣以后,明朝对外扩张的脚步,基本上就没有踏出过。即使是朱棣,也先天不足,有着强大的舰队,也没有意识争霸南洋等地。
历代的皇帝,都特别喜欢开疆拓土,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是努力向外拓展疆土的高手。在他们的手里,今日的新疆一带,基本上都是掌握在手里的。他们的后辈,也都对此比较热心。武则天、唐高宗、唐玄宗都是典型案例
,怛罗斯战役一直是史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两大帝国的碰撞,绝对是惊人的。
只有明朝的皇帝,一点都不热衷这个事。自从永乐靖难以后,明朝廷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主动发起的战事。土木堡之变,根本就是杯具。镇国大将军朱寿,根本就是笑话。皇帝不给力,下面的大臣再给力,也没有什么用。甚至,因为主张收复土默特平原,夏言还被嘉靖皇帝找个由头给杀了,主要是嫌他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