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节 地势
张飞带着大军缓缓后撤,撤过资水,接着再向益阳西北撤了三十里,一直撤到了黄家湖和德兴湖之间,这才停住了脚步,扎下了大营。黄家湖长二十里,宽五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德兴湖长十多里,宽三四里,呈西北东南走向,两个湖如同一个八字,中间最小的通道在北部,向北十里,就是连在一起的三个小湖,名叫三眼塘。张飞在两湖最窄之外扎下了大营,安静的等待着曹军逼上来。
曹冲大惑不解,这个地方易守难攻,是个防守的好地方,但问题是张飞现在随身带的军粮实在有限,他没有固守的条件,就算地势再好,困他十天半月,除了脱围他还是只有饿死一条路。这三个湖虽然不小,可他总不能靠着捕鱼过日子吧。
虽然有些疑惑,但曹冲和黄忠等人商量之后,还是带着大军逼了上去。这次黄忠不守城了,他将城池交给了曹冲,自己作为先锋,带着两千人马作为先锋率先逼了上去,随后乐进为左翼,张郃为右翼,各带五千人马作为侧应,曹冲带着三千精锐居中接应。在乐进兵临黄家湖南岸的时候,乐进亲自赶到曹冲大营向曹冲请示,自己是沿黄家湖西岸绕到张飞后面去,还是沿着黄家湖东岸和张郃等人合兵一处继续向北?
曹冲很挠头,这个问题在行动之前军议的时候就有争议。以马谡为首的全歼派认为乐进部应该绕到张飞背后,抢占地利地形,防止张飞向西突围。而以黄崇、马忠为首的保险派则认为大军目前并不占绝对优势,如果一旦分兵,这里可就只有一万人,兵力比张飞还略差一些,就算是战斗力高出张飞所部,但要想全歼张飞,基本还是不可能。再说了,张飞对这里的地形更熟,万一他向西突围,以乐进的兵力根本挡不住他,别忘了乐进虽然有五千人,根本不是张飞一万大军的对手,更让人担忧的是,他的部队里可有三千是降兵,到时候临阵哗变也不是没有可能。
曹冲犹豫不决,就连张郃和乐进、黄忠三人意见都不一致,他们在大帐里吵成一团,要不是曹冲在场,他们几乎要破口大骂。张郃和乐进的关系并不好,应该说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彼此的关系都不太好。张郃和张辽长期共事,交情还算有一点,和乐进、于禁的关系就差了。或许是因为他们是降将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当初平定陈兰、梅成叛乱的时候有些矛盾,或许是曹操本身不太喜欢手下相处得太好的原因,反正他们不太和睦。
乐进觉得自己跟着曹冲时间最长,儿子乐綝已经是曹冲手下,很自然的觉得他已经和曹冲捆到了一条船上,他对张郃将儿子张雄送到曹冲身边觉得有些危机感,下意识的有些反感。具体到这次战事,他认为宁可让张飞跑掉,也不能让曹冲有闪失。张飞跑了,大不了少斩首几个,长沙郡反正是跑不掉的,这次的战事就算成功了。而一旦曹冲有了闪失,就算阵斩了张飞也是个败局,而且是个惨败,到时候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而张郃则认为,乐进分兵之后,他们这里虽然只有一万人马,比张飞还略少一些,但他们有两千五百铁骑,还有曹冲的一千亲军,战斗力不是张飞所部可比。张飞虽然有一万多人,但他的新兵占了三分之一,具体算下来,他的战斗力最多只有曹军的一半,再加上他又挑选了这么一块死地,简直是送上门的功劳,岂有再放走的道理。两人争执不下,相比之下马谡等小一辈的争论反而成了配角,最后他们把难题交到了曹冲的面前。
曹冲第一次感到了压力,以往打仗都有庞统或者法正在身边,他们出主意,自己从几个方案中选一个最好的就行,这次却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方案,要让他自己做决定了。曹冲很犹豫,他和张郃一样,想要将张飞这个猛人彻底的留在这里,可信心又有些不足,担心自己一口吞不下这头大象反而会被噎死,如果分了兵,到最后反被张飞打个人仰马翻的,这可就丢人丢大发了。
这个时候他真有些后悔支援关中的粮食了。
他本来是跟曹操表个态,要是曹操不同意,他就可以白得一个好名声,就算曹操同意了,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什么时候发多少粮食给曹丕,主动权捏在自己手里,从侧面控制关中的局势。哪知道曹操很爽快的应了,但他要求曹冲将钱粮先交到丞相府,然后由丞相府统一调配,拨付关中。这一下子曹冲傻了眼,被老曹活生生的拿走了十亿钱,还一点好处没落着。因为曹丕拿到的粮食是丞相府调拨的,根本不用见曹冲的人情。
而得到了充足的粮食的曹丕在关中底气十足,在司马懿等人的幕后策划下,领军将军夏侯渊带着徐晃、朱灵、吴质、朱铄等将连战连捷,将已经疲了的马超、韩遂打得步步后退,现在已经退出关中,眼看着就要溃败。
这种情况下,曹冲很想在关中大胜之前,拿下长沙、武陵,如果能斩杀张飞这个让曹操都印象深刻的猛将,那更是锦上添花了,足以抵得上曹丕的任何胜利。
曹冲背着手,站在地图前久久无语,握在一起的两只手因为用力过度而有些发白。他盯着地图看了又看,细细的看了每一个山丘,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村庄,不停的仰起头想想,再低下头来看看。众将见他细心思考,都静静的坐在帐中,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扰乱了他的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