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有两件事是与中国有关的:
第一,斯大林同意在打败德国之后,向日本宣战。但是要价是,苏军可以进入中国不冻港大连,大连可以在国际监督下成为自由港。这事,李广知道。但李广把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记错了,他以为是战争末期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提出的这个要求。
历史学不好,实在是穿越人士的最大悲哀。
而且以当下的苏德战场形势,苏联并未扭转战场态势,最多算是相持阶段。没有想到,如此劣势之下,苏联还有胃口想大连港。
第二,由于三国对欧洲战局有分歧。苏联要求美英两国必须有登陆欧洲的时间表,尽快登录欧洲,为苏联分担一点压力。而罗斯福也倾向于早日登陆欧洲,他担心德国整合欧洲资源时间越长,越难击败。丘吉尔则是老谋深算,在苏联和德国没有打出胜负,或者说这两个国家尚未耗尽最后的实力之前,死活不愿意登陆欧洲,他只愿意从战场的边缘--巴尔干半岛方向出击。说白了,就是拖延时间。
最后,狗咬狗多时,三方还是定出了四四年的盟军战略--年中盟军登陆欧洲。
这样一来,英国以把主要精力军力投入欧洲为理由,刚钢在开罗会议上答应蒋委员长的缅甸反攻,时间推迟。
历史上,蒋委员长听到这个消息,郁闷不已。滇缅公路打通,遥遥无期,非常失望。
但是,这一次,海唐军保证物资运输。只要有物资输入,蒋委员长才不想在史迪威的指挥下消耗华军。
这个消息,对于海唐军来说也是好消息,本来就不多的兵力,如果用在缅甸战场,其他方向就无从组织大规模的战役。迫于和蒋委员长的约定,海唐军主力集结印度洋,一直正军备战。英国人推迟缅甸战役,正好解放出来海唐军的兵力,给了李广寻觅新的战机的机会。
海唐国外交使团主要的工作目标仍是伊朗,在和伊朗国王巴达维的会面中,袁总理再次抛出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民族团结起来,争取独立。
伊朗国王巴达维年纪轻轻,老爹又是被英国人囚禁,弄死在非洲,对于英国人一点好感没有,闻听此言,蠢蠢欲动。
好多年了,从未有一个国家对伊朗表示善意,虽然海唐只是一个小国,能提供多少实质上的支持,不好说。但是雪中送炭,令巴达维极为感激。因此,签订关于波斯湾海上石油勘探权的文件,相当顺利。
更令巴达维激动的是,德黑兰会议结束,美国,英国和苏联全都表示,支持伊朗在战后获得独立。美国是想分一杯羹,苏联是和稀泥(他已经占了不少地盘,看看和伊朗接界的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就知道了。),而英国则是无奈的答应。但是不管怎么说,伊朗经过这一次会议,独立已成必然。
这事儿吧,其实就是一个巧合。不过海唐国是最先表达的善意,因此收获的友谊更加丰硕。
虽然,因为李广的不学无术,海唐国失去了一次影响中国的机会。但是,袁总理轻松的完成了李广交代的另一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