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是很不容易,这两位虽然难以和某些将帅的名气相比,但却都是民国外交事业的开创者。对于海唐国来说,吸引人才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高端人才。要知道,海唐国在国内的传统文人眼中,算不得中华正统。海抗军一直没有改成唐军,或者海唐军。其实原因也在于此。名分很重要的,也是吸引人才的基础之一。
其中,陆徵祥曾经历任清朝民国两代,担任过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翻译官,中国驻荷兰特命全权大使。外交总长。国务总理,中国驻瑞士公使,外交部长。代理国务卿。
这位和洪宪皇帝袁世凯关系相当不错,这个所谓的不错其实很值得商榷。陆徵祥一副文人气质,性格柔弱,有人形容他“谦谨和平而拙于才断”。这样的性格,在袁世凯当政,民国初建的混乱年代,身为外交官,不能不说是一个炮灰的角色,注定了他人生的悲剧。
陆徵祥因此在国内名声并不好。最大原因就在于,他为袁世凯做了顶缸的角色,曾经代袁世凯签订了对日本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对于陆徵祥这些历史,李广其实并不知道。他只知道一句话:“弱国无外交。”这句著名的外交警句,就是出自此公之口。
不过陆徵祥已经离开政坛,甚至是离开国内二十年了。在国内几乎没有多少影响力。这些年他一直在比利时生活,在他的夫人去世之后,成为一名天主教教徒。由于海抗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帮助了比利时军队撤退,以至于海唐国和比利时流亡政府关系相当不错。双方也多有贸易。虽无大额的贸易往来,但是交往也不算少。
比较巧的是,由于海唐国在乌拉圭推销房地产,吸引战乱中的欧洲移民,比利时人在其中的比例不低。偶然间,在比利时生活的陆徵祥收到一份海唐的宣传册子。在这份宣传册子上,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袁晔。而且在几年的战争中,海抗军名声越来越响亮,海唐国也越来越辉煌。
德国纳粹占领了比利时,也占领了修道院,陆徵祥已经平静下来的心理,再次起了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