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天兵在1917 > 470 耍赖

470 耍赖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李尔文的言外之意就是德国仅向英美投降,而将苏联挡在波兰,这无疑是极大的维护了“自由世界”的利益,也完全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

丘吉尔对这份报告相当的感兴趣,第一时间用最快的速度责成李尔文全面负责这是一事项。很快李尔文就同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取得了联系。

这个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可不是见到纳粹大势已去之时才开始反对希特勒,实际上在1943年这位就起了“谋反”的心思,在1943年2月就参加了秘密刺杀希特勒的闪电计划,只不过炸弹出了故障没有爆炸。

“你们必须保证,在我们终结希特勒的生命之后,支持新的德国临时政府,决不能让俄国人踏入德国领土一步!”

对于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要求,李尔文没有异议,不过她也有要求:“贵国临时政府必须全力阻止苏联红军向西欧前进,必须无条件的向英美盟国投降!”

“75毫米火炮根本没有什么用处,只能给德国人挠痒痒,而我们的M4就像郎森打火机,一打就着!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加强M4的防御性。堆沙袋、堆轮胎或者把成箱的补给品和备用履带堆在炮塔周围,不过这么做意义并不大,我亲眼见过一辆被沙袋裹得严严实实的M4在两千米外被虎王打爆,穿甲弹毫不费力的就穿透了沙袋和钢板,然后那辆坦克就炸上了天!”

美国人被吓得够呛。因为英国人至少还有萤火虫能够凑合着用,而他们却没有任何一款坦克能够威胁虎豹的生存性,美国人只能靠空军或者干脆使用人海战术,通过不对称的数量优势搞定虎豹。

美国人急了,立刻就加快了M26的研发速度,希望这款以“战神”潘兴(对美国人来说就是如此)命名的坦克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当然,后来我们知道,M26也就是那么回事,算不上成功。

一度的美国人甚至将主意打到了苏联盟友那边,希望花高价紧急引进一批T-54应急。当然最后是不了了之。倒不是苏联不卖,而是美国陆军部的大爷们丢不起那个人,他们强烈反对引进T-54,就像他们一年多以前否定生产美国版的T-34一样,认为M4(M26)比T-34(T-54)优越得多。按照他们的说法,M26就是救世主,而这个救世主很快就将降临。

只不过后来的发展让美国人更加没有面子,他们的装甲兵只能靠数量和空军的对地支援去打赢德国在西线的少数装甲部队。而在战胜德国之后,当他们面对比德国人更加强大的红军铁流时,几乎要窒息。

这个要求虽然在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看来有些过分,但他也不认为这不可以谈,只要能保住德意志的火种,日后必然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一战那么惨不都挺过来了?

两人经过一番讨论。算是初步达成了一致,剩下的那些问题必须等到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干掉了希特勒之后才能再谈,希特勒不死,临时政府不成立。谈了也没用。

对于这个结果,丘吉尔是比较满意的,他很快就将这个好消息通知了罗斯福,那么罗斯福又是什么态度呢?

算了。不揭美国人的痛处了,一直要到8月份,他们才能突破卡昂这一线。不过他们在西线的行动还是给德国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参加过一战的德国老兵老将们赫然发现他们又陷入了类似一战的两线作战的泥潭。而且比上一次世界大战糟糕得多的是。这一回的对手更加的强大了!

很快一股悲观主义和失败主义的思潮就在德军内部悄然蔓延,越是高级将领就越认为局势不妙。包括隆美尔在内的一批将领都认为,是时候丢开元首为德国谋求一条生路了。

当然,这在五六月份还不是特别明显,因为法国战场的局势还不是那么糟糕,这些思潮还仅仅是小火苗。燃不起熊熊大火。但是这些小火苗已经足够引起李尔文的重视了,一直在巴黎活动的她,很快就察觉到了德军中高层的躁动心态。

她很快给丘吉尔打了一份报告,详细的论述了策动德国内部的反希特勒份子“终结”战争的可能,并着重的强调了这种办法的重要性。

她道:“纳粹的支柱就是希特勒,这个疯子一旦死去,纳粹就将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而且一旦德国内部反希特勒的势力得手,必然会造成一战中列宁颠覆沙俄的同样效应,德国将选择投降,如果能进行一番诱导,这种投降很可能是仅仅面向西方世界的。”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