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天兵在1917 > 404 夜战(2)

404 夜战(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按照常规的理念,在有效射程内自然是速度越快越好,那样留给敌人的反应时间就少,容易击中目标。而现在尤里西奇却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这不是瞎搞吗?

请注意,这并不是瞎搞。而是有原因的,原因在于最新型的53-39鱼雷安装了一套比较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请注意,我说的是自动控制系统,而不是自导系统。虽然声导鱼雷很快就要投入战场了。但当时的苏联真没有!

这种所谓的自动控制是什么意思呢?简单介绍一下吧,一般的直航鱼雷攻击目标的方式很简单,设定好航速和深度以及离散角,发射后直接奔着目标冲过去,击中了算运气好,打不中也正常。

但是有自动控制系统的鱼雷攻击模式跟普通的直航鱼雷不同。普通直航雷就是一锤子买卖,打不中就歇菜。但是有自动控制系统的鱼雷却可是设定折返点——所谓的折返点就是这枚鱼雷航行到规定的路程时就开始转向(角度可控,可以是原路折返,也可以是其他的角度,就看发射之前怎么设定了)。这种带有自动控制系统的鱼雷在第一次攻击没有击中目标之后,就会按照发射前设定的折返角度转身发动对目标的第二次攻击。甚至如果控制系统够先进鱼雷的航程也够大,还可以设定多个折返点,让鱼雷多几次攻击机会。

这样的鱼雷无疑比一锤子买卖的直航雷高大上了不少,在二战中也属于黑科技之类的玩意,比如德国人在G7系列鱼雷中就应用了这方面的技术(也就是所谓的FAT和LUT系统)。通过发射前的设定,这种鱼雷可以在走Z字形多次攻击目标(主要用来攻击船队)。而且和后面的声导鱼雷相比,自控鱼雷技术要求低很多,在二战后德国的黑科技就被战胜国瓜分了,苏联也用来改进了当时其主力鱼雷53-39,后来出口了相关技术给土.共,土.共的鱼1(53-39的复刻版)也有这样的能力。

这让他有些惊奇,果敢号为什么没有等待他的命令就开火了呢?

原因很简单,尤里西奇的对海搜索雷达总算勉强能用了,开机之后他是大惊失色,在他的尾部至少有七个信号反应,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第八个、第九个甚至第十个信号反应也出现了。而且从信号的位置、航向和航速看,这些日本人绝对是冲着舰队来的。而且从敌人的队形看,这显然是准备发起雷击了。

而此时,科科林上校那边是毫无反应,这让尤里西奇是急得直跳脚,如果放任敌人从容发射鱼雷,后面的结果将不堪设想!所以他是用无线电不断地呼叫科科林中校,希望中校同志赶紧做决定。但是让尤里西奇郁闷的是,无论他怎么大呼小叫科科林中校都毫无反应(摩尔曼斯克号在那时忙着跟旗舰基辅号联络,顾不上回应尤里西奇),着急上火的尤里西奇无奈之下只能决定自己单干了。

“给我接尊贵号……布尔基奇同志,后面是敌人……很明显了,我准备抢先攻击,决不能让他们占据有利阵位……什么,你还要等待命令,该死的!”

很显然,跟果断的尤里西奇相比,布尔基奇就没有那么果断了。他属于典型的红军军官,习惯于等待上级的命令,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当然,这个时空有某仙人在,这种不算黑科技的黑科技自然是能早点用就早点用,所以53-39鱼雷定型之初就有了自控装置,可以在海面上越快的穿越了。

所以尤里西奇的选择就很合理了,现在只有他一条驱逐舰发起攻击,而且一波也就是五枚鱼雷。五枚鱼雷攻击一个目标都实属凑合,为了给敌人多找点麻烦,就需要这五枚鱼雷多在海面上走几圈了。所以选择一个较低的航速,但是获得最大射程就很有必要了。

对于果敢号来说,情况就有些不妙了。科科林那边没反应,布尔基奇又没卵.子,单独一舰迎战成群的敌人可不是一个好选择。不过尤里西奇一旦下定了决心就会做到底。

“发射鱼雷,我知道这么远的距离可能打不中,但我就是要让敌人知道。我们发射了鱼雷!”尤里西奇后来回忆道。

很显然,尤里西奇的想法是朝着日舰可能占据的阵位发射鱼雷,迫使敌人不能占据那个位置,顺带着能打乱一下敌人的节奏,这可以为友舰争取更多的时间。

作为一款防空型驱逐舰,果敢号只有一座五联装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红海军的53-39鱼雷(53代表口径533毫米,39是研制的年份),这种蒸汽瓦斯鱼雷性能还凑合,51节时最大射程是4000米。39节时最大射程是8000米,34节时最大射程10000米。

当时,日舰和果敢号的距离在7500米左右,按道理说他应该选择39节航速这一档。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尤里西奇选择的是34节这一档。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