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天兵在1917 > 483 误判

483 误判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首先是犹犹豫豫,既没有撤兵也没有放弃继续进攻沃沃明。他命令一部分部队开始就地休整,继续包围和封锁沃沃明。只派遣少数部队做骚扰似的进攻。

其次是朝令夕改疑神疑鬼,早上一个想法,晚上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想法。比如说他曾经命令损失较大的第11师、第12师返回华沙休整。但是在这两个师打好了行装即将登上返回华沙的列车时,他又忽然取消了这个命令。

原因是毕苏斯基忽然想到包括第11师、第12师和第10师在内的三个师都是华沙本地的驻军,这些部队从上到下跟华沙本地的政治势力有着紧密地联系。他很怀疑一旦将第11师、第12师送回华沙,这两个师立刻就会被华沙本地的政治势力利用起来充当反对他的排头兵!

最后,毕苏斯基最最重大的错误就是错误地判断了形势,低估了东普鲁士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决心和意志。他认为犹太人已经打了一个胜仗,歼灭了他的嫡系部队,肯定需要修正和补充。在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爆发战斗了。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犹太人此战虽然歼灭了我军超过四个师。取得辉煌的胜利,但是他们也必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判断他们必然要休整一个月。在未来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内,不会有新的大规模战斗爆发!”

不过毕苏斯基却对第二种方案有疑虑,倒不是他真的讲义气,一定要去拉苦命的波尔斯基一把。实际上他的军事知觉也告诉他,波尔斯基救不出来了,也没必要救了。

毕苏斯基之所以有疑虑,之所以犹豫主要是因为政治方面的问题。第一军的覆灭,宣告了他之前赖以统治波兰的基础已经垮掉了。剩下地这七个师大部分都是地方部队,大部分都不太卖他的仗。没有军队的支持,他很难继续屹立不倒。

而且放弃友军,尤其是放弃自己的嫡系影响力是相当恶劣的。他的那些老朋友老部下会怎么看待他,会不会认为他太无情呢?反正正常人都会觉得:“毕苏斯基这个家伙靠不住,关键时刻只顾着自己活命,根本就不管兄弟的死活……跟他混,风险太高啊!”

很显然,毕苏斯基认为自己一旦退守华沙,很有可能陷入众叛亲离的窘境。虽然干爹跟他达成了协议,虽然干爹一直在说依然很欣赏他,但是政客的话什么时候靠谱过?俄国的高尔察克干爹也很喜欢,结果呢?

也就是说,在波尔斯基即将覆灭的时候,毕苏斯基是有很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的。他开始疑神疑鬼,生怕自己被赶下台。在这种状态下,他首先考虑的不是波兰的国家利益,而是他个人的政治利益。

按照毕苏斯基的想法。他将利用这难得的一个月时间重整旗鼓,不仅要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军事班底,还要设法整顿波兰国内的政治势力,用雷霆手段消灭掉一部分蠢蠢欲动的家伙,设法稳固他岌岌可危的地位。

可怜的毕苏斯基,他完全就没有料到,李晓峰压根就没有想过休整,一直在积极地在部署下一阶段的战斗。更没有想到,俄国人在关键时刻会送来宝贵的支援力量。在盲目地乐观情绪中。他遭到了迎头痛击!

所以,毕苏斯基下不了决心收兵。他担心一旦收兵返回华沙,半路上各怀心思的将领们就会在各路政客的怂恿下软禁他,逼迫他下台。

那么毕苏斯基的担心有道理吗?客观上来说。有!

当时潜伏在华沙的卡尔波维奇就不止一次地向上级反映:“华沙的局势很微妙,随着前线的不断失败,随着波尔斯基的覆灭迫在眉睫。所有的政客们都意识到了。毕苏斯基遭到了沉重地打击,他统治波兰的基础已经被动摇了……心怀二志的小人们不断地串联。暗地里谋划着一些列阴谋……如果明天毕苏斯基就被迫下台,我也不会觉得惊讶!”

在这种左右为难的局势下,毕苏斯基自然不能全心全意地对付犹太人,他的相当一部分精力都被自己的同胞牵扯掉了。所以在战场上,他开始昏招频出。

具体说来,他做了这么几件事: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