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王朝乱世傀儡皇帝之多,恐怕没有朝代能够超过北魏。更不要说,如今东魏已经完成了代魏,也没见那些元魏一老一少们哭爹喊娘的要与国偕亡。折腾了这么多年,大家都有点心累,真的是毁灭吧,赶紧的。
是来自独孤信这些等夷强臣们的阻挠吗?虽然说独孤信这样的人心思有点多,并不纯粹的效忠宇文泰,但其实他们内心里也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以镇兵为主体的政权,这一点东边的北齐版本已经领先了他们一大步,所以宇文泰真要篡魏的话,他们表态支持也算是一种政治正确。
至于说在镇兵里边拆分什么亲魏派,那也属于是为了争论而区分。就像高洋称帝的时候,也有很多晋阳勋贵不支持甚至是反对,但他们绝对谈不上忠于魏室,只是为了借此要挟以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历数西魏国中几支可以勉强作为一个团体加以论述的政治势力,其实都不太构成宇文泰真正上位的阻碍,要么是实力不够,要么是动机不足。
唯一勉强可以算得上的,那就是关陇当地豪强世族们态度或许有点暧昧。而他们态度暧昧的原因,也并不是要抱残守缺的继续接受西魏的统治,而是宇文泰家族在关西的声望仍然略显浅薄,加上霸府并没有提供给这些关陇世族足够让他们动心的利益分配方案,双方仍然处于一种互相试探彼此底线的博弈之中。
这种博弈的状态很微妙,关陇豪强们一盘散沙,各自其实都不具备和霸府博弈的实力和资格,但是由于府兵制的原因,他们在理论上又存在制衡宇文泰的能力。
宇文泰当然也想化解这种掣肘,但是他找不到一个可以具体接洽的政治联盟,而且随着苏绰的去世,实际上这么一个作为彼此沟通和缓冲的桥梁都没有了。
所以他只能一步一步的摸索,来逐渐增强这些人对他的认同感。常为后世议论的大赐胡姓,便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手段,并不亚于后世的颜色革命。
后世不乏人常常诟病西魏人没有骨气,居然就这么大规模的被人改换姓氏而完全不敢反对,但其实是忽略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源远流长的因素。
自五胡乱华以来,胡虏在北方肆虐闹腾了足足数百年之久,自然而然的给人形成一种骄横暴力的印象。北魏作为一个鲜卑人为权力主体的政权,鲜卑人也天然享有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上升机会,这又是一个维持长达百数年的传统。
后世资讯那么发达,都有人感觉屎拉裤裆是文明且自由的生活方式,中古时代本就信息闭塞,意识形态的进步和迭代只会更加缓慢,甚至会大大滞后于现实的时势发展。
所以大赐胡姓对关西群众而言,非但不是一种羞辱,反而更像一种庇护和包容,并且意味着原本鲜卑人所享有的各种资源和机会也向他们开放。
被赐姓的对象往往都是对仕途进步有要求的中上层武将,在他们周围和他们更往上,仍然是鲜卑人占据绝对的优势,这更会强化他们能够因此获取更多政治资源的认知。而中下层则隶属于各自的将主,将主既然接受赐姓,他们自然也要追从,根本就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宇文泰也属于扯虎皮做大旗,利用时代的普遍认知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大家都是一身毛,也就别说我是猴,领域一开,大家都是兄弟,而且我家的饭食要更香甜呦!
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好糊弄,还是有许多无论智谋见识还是社会地位在原本社会结构中便非常出众的人,要搞定这些人更加困难。
他们在明面上未必有着显赫的权势,但在乡野间却享有着广泛且深厚的影响力,能够不动声色的便影响许多的人。对于这样的人,要么就给予更大的利益获取认同,要么就加以制裁打压,削弱其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