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星光时代 第155章 新室友

“是一朵凋零的红白郁金香,它代表了贝拉因为失去爱德华的陪伴,没有了生存目标,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格林-纳特轻轻的叹了口气,“我感觉那将会是一个悲情的故事!”

————关于《新月》出版的消息最终还是不胫而走,不过这次的泄密者不是比利-奥尔森,消息是出版商故意放出来吸引眼球的,这种免费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关于《新月》出版的新闻很快占据了娱乐版的头条。

出版商还没有正式公布《新月》的发行曰期,网上书店就已经开始预售,根据最大的网络书店亚马逊的统计数据,已经有超过20万人在他们的网站上预定了《新月》。按照《纽约时报》自己的说法,《新月》还没有出版,预售数量就已经登上了畅销书的排行榜。

相比《新月》的高调亮相,引发人们关注的同时,《暮光之城》第一部《暮色》的电影拍摄却迟迟不见动静,虽然迪斯尼在得到《暮光之城》的独家电影版权之后就宣布了影片的拍摄计划,可随后就如石沉大海,没有了下文。

并不是迪斯尼想要刻意的玩低调,他们也想顺势推出《暮色》的电影版,但导演人选迟迟没有确定。对于《暮色》这样一份重量级的改编作品,迪斯尼自然是想要邀请一位重量级的导演来挑起大梁,包括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在内的好莱坞顶尖导演,都收到了意向函。

在这个问题上,迪斯尼公司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们只看到了《暮色》是一部畅销程度不亚于《哈利-波特》的小说,有《哈利波特》电影改编的成功事例在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暮色》拍出来票房根本就不是问题。在高票房的诱惑下,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原著小说的成功既是电影票房的保证,也是限制导演水平发挥,桎梏其才华施展的瓶颈。

在好莱坞有一个颠覆不破的定律,越是投资大的影片,越不能展现导演的风格,但好在票房仍旧大卖。一般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成功模式最常见的搭配是:“一流的导演+二流的演员+三流的剧本”或是“一流的演员+二流的导演+三流的剧本”,编剧长期不受重视,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剧情也一直为人诟病。

《哈利-波特》“一流的剧本+二流的导演、演员”的成功只能算是一个特例,凭借着原著小说强大的号召力,改编后电影在商业上依旧可以大获成功。但是拍出来的电影,完全就是小说的翻版,在其中看不到任何导演个人风格存在的痕迹。《哈利-波特》的电影捧红了几位小演员,但估计没有几个人会记得影片导演是谁。

接到迪斯尼公司意向函的几位大导演都在考虑同样一个问题,一部无法留下自己风格烙印的电影,即便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对他们自己来说依旧是一种失败。

就像提起《et》,大家立刻会想到斯皮尔伯格,提到《星球大战》,人们总会把它和乔治-卢卡斯联系在一起,而《泰坦尼克号》,没有人会忽略詹姆斯-卡梅隆的名字。如果提起一部电影,人们会习惯姓的将导演忽略,那么对于导演来说就是一个悲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