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并不是只能拉出七十万大军,以智瑶手中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全国极限动员的话,起码能够动员出一百一十万左右的士兵。
只不过,一旦到了极限动员的状态,士兵的素质就别有什么奢望了。
智瑶一度想走“精英路线”的规划,一开始的常备军,到后来有特殊番号的虎贲军以及羽林军,基本是奔着精益求精的路线,后来发现一个国家需要精锐,可是追求数量明显更适合当前的年代。
诸夏大地就是那样,什么都没有一成不变,随着需要做出调整。
国家对军队的需要也是那样,春秋走的其实就是精英路线,能够参与战争的人限制在贵族、“士”、“徒”,后来加入了一个“羡”。
到了春秋晚期,列国才逐渐放开对兵源的挑选,出动的军队数量也就越来越庞大了。
进入到战国初期,列国还是追求精英和追求数量并行的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魏国和秦国。
走精英路线的魏国用五万魏武卒就击败了秦国追求数量的五十万大军,导致现存诸侯看到了精英化的好处纷纷效仿。
那一段时间,齐国鼓捣技击之士,赵国加强了边骑的数量,韩国也开始玩韩新卒,楚国则是训练劲卒,只有穷到快当裤子的秦国和位处苦寒之地的燕国没有什么动静。
再往后的情况说明精英路线不好走,追求数量成了一种共识,出现了国与国交战动辄拉出数十万大军的情况。
智瑶已经见识到了勾践再垂死挣扎之下的疯狂,能够预估到楚国也会做相同的选项。
一系列的情报都在显示一些迹象,楚国的公族与地方封地玩命扩军,临时抱佛脚在训练农夫与奴隶,摆明就是一旦出现战争会出动数量极其庞大的军队。
以楚国的人口基数,再以他们人口稠密程度,极有可能拉出四五十万的大军与原国交战。
在这种现实下,智瑶其实不是无法继续走精英路线,比如效仿原历史上的魏国,使用少量精锐去击败楚国拉起来的乌合之众,现实问题在于智瑶要的不是进行一次威慑战争,乃是奔着灭掉楚国而去。
到时候,正面交战打完,原军取得胜利还是接着入侵楚国,每打下一個地方都需要留下部队驻守。
楚国的疆域太大,一座城邑留下数千,百座城邑就是数万,别说还有数量更多的村庄以及一些战略要地需要留下军队了。
“大王,太子已抵城门,正在入城。”
“知道了。”
在智开离开三年之后,可算是返回了原国,并且已经回到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