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瑶为了教育努力二三十年,虽然说没有将学堂开办得到处都是,起码先在“黄父”设立了许多可以求学的地方,后来又坚持开设武宫和学宫。
当今年代没有搞普及教育的可能性,一来是社会条件不允许,再来就是资源不足够。
关社会条件什么事情,为什么不会允许普及教育的存在?不是什么知识神圣,纯粹是贵族并不愿意人人都能翻身。
利益既得者,他们最希望的就是社会一成不变,自己作威作福的同时,子孙后代一直作为人上人。
至于资源的不足就更好理解,不是书籍方面的不足,乃是师资上的缺乏。
一旦想要普及教育,一个乡一座启蒙的学堂都不够,至少需要一座近一步学习的机构,随后在都城拥有一座政治地位很高的学府。
两宫在原国并不是学府,担负的意义是用来进修的所在。
一座启蒙的学堂,应付一个乡的孩子,以原国的行政单位,几个村约在五千人口左右才是一个乡,里面至少有几百需要启蒙的孩子吧?这样的话,老师辛苦一些,一名老师教百名孩子启蒙,一座学堂至少需要五名老师,还要有相关的行政人员。
到了学校的级别,学生的数量必然更多,没有足够的老师实施教学,能被称为学校吗?
所以,智瑶不缺纸张和书籍,缺的是原因辛勤培养未来花朵的园丁啊!
当前识字的人,乃至于掌握知识的人,他们才不乐意去当老师,在某个职位当高官不爽吗?哪怕是成为胥吏也有更广的上进空间,谁愿意去当苦哈哈栽培未来花朵的园丁?
这不是智瑶提高各方面待遇所能解决的事情,要是给予太高的地位和太杂的权利,老师还能是老师吗?
追根究底,主要还是当前识字的人还太少,等待某天识字率更高一些,拥有知识的人不再天然拥有更多更高的政治权力,甘于担任培养未来花朵的园丁才会增加。
那样一样,其实就是陷入一个死循环。识字的人少,他们地位天然更高,没有人愿意去当园丁;没有人想当园丁,哪来更多识字的人。
在诸夏,家族私塾的模式进行了两千多年之久,着实不没有原因的。
“我或许可以设立当官门槛,某个谁去哪里当官之前,先在某地当多少年的老师?”智瑶想道这个,觉得是一个尝试解决的方法。
行得通吗?别管奇不奇怪,简直是太行得通了!
没办法的事情,诸夏目前的生存环境很不错,没有太刻骨铭心的全民族悲惨事件,更加没有哪个异族配拿来对比,不经过历史阵痛很难了解普及知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