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封思忠决定将这些移动缓慢的盾车放近一点,放到距离自己五十步之内,能接着月光火光看清楚一些才开火,而且也不再齐射,而是各自瞄准。
看到距离差不多了,封思忠才张开喉咙大乎:“各自瞄准开火!”
跟随在封思忠身后的一名号手听见他的命令,立即吹响了传令的号笛,也就是“唢呐”。将唢呐引入军中的是戚继光,利用唢呐刺耳的鸣声在喧闹的战场上传递信号,效果的确是非常不错的。
所以在克难新军编练的过程中,就有人找来唢呐替代了容易和退兵的金声混淆的铜锣,配给了各个模范团和炮兵团,作为传令的工具。
随着刺耳的唢呐发出一阵长音,24门3磅炮就开始在各自的炮长指挥下瞄准目标。
这些炮长一半是西人,一半则是封思忠亲自选出的“炮兵种子”,都是年不过二十,粗通文墨,聪明机灵,且会算账的少年。也用严格训练加上不断裁汰的法子,从一百多人中选出了二十四人。
在战前的演练中,他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而今天就要看他们如何应付实战了?
“轰轰轰......”
二十四门大炮开始第次轰鸣起来了,因为是各自瞄准,各自开火,也就没有什么齐射了,只有接连不断射出的铁弹。其中的一些打偏了,但是还是不少命中了正在行进的盾车。
清军对盾车是有那么一点迷信的。因为这么些年以来,只要他们的包衣奴才辛苦一点,推着盾车替他们挡子弹,他们总是能克制住明军乱七八糟的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