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在文化上曾经有过一次浩劫——也就是始皇帝时的焚书坑儒——无数经典被付之一炬。
上古六经之一的《易经》是卜筮书,得以在那场浩劫中幸存。
故老相传,《易经》就是天书的简本,要想研究天书,必先通《易经》。不仅如此,《易经》还是其他学术的源头,但凡要想求学,进入仕途,必须研究《易经》。
于是,《易经》成了大秦帝国最热门的学术。
就目前而言,以研究《易经》著称的世家数以百计,《易经》的注疏更加繁复,同一个卦象,可能有上百种解释。为了一两个字,可能写出上万字的解释。
据说有一位高人,就“君子终日乾乾”一句话写了一部书,三十万字,可谓是煌煌巨著。写成之后,估计连他自己都没完整的看过第二遍。
为了统一口径,朝廷多次组织大型会议予以协调,却未能如愿,最后只能草草了事。
天书院入门考试的试题,就是从各注家的解释中精选出来的,当然算不上什么逻辑。这实际上是朝廷与各世家的妥协——能写出这么无聊的注释,除了那些衣食无忧的权贵,还能有谁。
听了令狐敏之的解释,无忌哭笑不得。难怪大秦帝国千年都 没什么进步,那些人占有了大量的财富,衣食无忧,却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这种无聊的事上,能有进步才怪。
不过,他想到了一件事。
他在防风国的时候,和防风国师汪西城讨论天书,就听汪西城说过,天书是以六根线条为一组,这六根线条又可以分成两组,每组三根线条。也就是常说的八八六十四卦,正是《易经》的体制。
可是,以他的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并非是这种结构,而是每组两根线条,三组为一节的三联体结构。两根线条代表一个碱基对,三个碱基队组成一个三联体,对应一种氨基酸。
也就是说,《易经》对天书的解释,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歧路。最后必然会沦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字游戏,不可能有什么逻辑可言,何况还是几十家、上百家的理论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