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位面商人之强国梦 第二百六十四章 死而复生的民族品牌

虽然这一非常”不人性化“的政策很是遭到各路买家的批判与抵制,可奈何由于有王凡的一万五千亿人民币打底,使得交易可以顺利进行,“逼迫”买家必须按这个规则来。当然了,如果资金确实有困难,可以降低采购量,比如你只有50万元,本来想买200万的货,靠压供货方资金维持并赢利,现在这招不灵了,但也可以只买50万的货,先卖着。反正用政府宣传的口号是:“这是打造全国诚信体系的第一步”!

当然了,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如果拍下买家订单的卖家,所提供的商品质量不合格(每一张订单都有详细规定),那么卖家无法从作为第三方并监管资金的虚拟卖场,得到一分钱货款。用王凡的话说,在虚拟卖场,交易很简单,拍下订单、做好产品、取得收入。不用动什么花花肠子,不用你来我去的划价,这里是尽可能公平的平台,这里靠设计、性能、质量评判与生存,这里禁止假冒伪劣。至于如何禁止假冒伪劣,方法也很简单,雅迪制作的扫描设备,在卖家向买家提供样品的时候,会边扫描边记住样品各项参数,如果卖家最终提供的商品,在性能上偏离样品一定比例(按国家相关规定和国际惯例),则每偏离多少件,就算多少件不合格,扣除相应货款。就这样,炎黄国内东部的、中部的、西部的,年少的、年老的,都在虚拟卖场寻找自己的机遇与财富。

袁升平,正坐在家里看着电视,享受余生。他是一位退休工人。退休前,他是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的职工。作为一位60多岁的老人,它见证了海鸥相机的辉煌,也经历了海鸥相机的消亡。

关于海鸥相机的起源,虽然袁升平没有亲眼看见,但是无数次的听闻,还是让他清楚地记住了海鸥相机的起源:那是在1949年5月,上海市在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曾想把包括照相机在内的几个轻工产品搞出来。然后是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试错,直到1957年10月,才试制出模仿德国莱卡……型的小型相机。然后从1958年开始,有了8-1型、58-2型35mm小型照相机,58-3型120折叠式照相机、58-4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和df-7型高级单反相机。在上世纪80年代的“短缺经济”中,海鸥相机和凤凰自行车、三五座钟、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等一起为市场的宠儿,购买者必须凭票供应,属于国内的真正顶端奢侈品。

不过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国外同类产品的涌入,海鸥相机和许多炎黄民族品牌一样,黯淡了、消失了、被遗忘了。

“铃”客厅里座机的响声,打断了袁升平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