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祚高门
沈哲子本身并不是什么技术性的人才,也没有太多时间亲自去工坊车间指导工匠生产,但他却有足够的资源去供那些工匠尝试,偶尔还会提供几个外门夹生思路,给工匠们提供一个尝试方向。
位于乌江封地的冶铸工坊,除了维持住产能之外,其中也有近百名技艺精湛的工匠一直在尝试主流之外的冶铸方法,并且俱都薄有成效。
时下比较主流的冶铸方法便是炒钢,乌江封地不独高炉兴建,本身又有水力鼓风的地理优势,将原料提炼为生铁,而后再将生铁熔成液态,通过鼓风和添加精矿粉等反应剂促进杂质氧化,便可以得到可锻可铸的材料。
百炼钢就是基于炒钢的基础,对材料继续进行深煅加工,从而得到品质较高的钢铁。决定钢铁硬度的乃是当中的含碳量,而炒钢一般获取到的材料都是含碳量偏低的熟铁或是低碳钢。所以在锻造的过程中不独独只是频繁的锻打,还要关注含碳量的高低。含碳过高,硬度是有了,但韧度不足。而含碳过低,则就容易柔软变形,硬度不够。
时下工艺自然没有什么含碳量的概念,最终成品如何,全凭工匠经验作准。而且也绝非锻造次数越多,成品品质便越高。所以限制百炼钢产量的,除了繁琐的工序之外,还有就是工艺合格的工匠实在不多。
乌江基地虽然如今从事冶铸工匠已经达到万数以上,但如果依照百炼钢的标准去生产可称上等的兵器,产量同样会低到令人发指,根本不能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助益。想要提高产量,只能降低标准。
沈哲子虽然并不亲自坐镇乌江,但是却有书吏人员常驻乌江,将乌江的工艺流程以及改进日常记录下来,每隔一段时间便汇报一次。
乌江基地虽然不能说是毕集江东冶铸精华,但技艺精湛的工匠也委实不在小数目,像是原料选取、锻造工序以及淬火冷却之类的小技巧尝试暂且不提,单单几个大的工艺门类也都不乏尝试。